克而瑞咨询

CRIC研究

克而瑞

微信扫一扫

全国最给力人才房补,嘉定何以如此“任性”

收藏 打印 转发至微博 字体: 发布时间:2015-10-30

  研究员/杨科伟、马千里

  近日,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公布了《嘉定区优秀人才购房货币化补贴实施办法》,宣布对于本区域内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优秀人才,给予购房货币化补贴 45至60万的购房补贴,在符合嘉定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负责规划建设的国企等单位务职、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以上技术人即有资格申请。

  购房补贴采用“1+X”形式发放,即申请当年度发放购房补贴总额的60%,满6年起逐年发放购房补贴总额的8%(满10年获得全额购房补贴)。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自获得购房补贴起在嘉定服务期限为10年。申请购房补贴时购买的商品住房5年内限制交易。享受购房补贴后在嘉定工作不满5年的,退还实际所得购房补贴。若享受购房补贴的人才在嘉定服务期限超过5年不满10年的,离开嘉定后不再享受购房补贴。

  覆盖范围再升级,今年最具诚意的、最给力购房补贴

  其实人才待遇的极尽优渥方面,嘉定区政府早有传统。早在2012年,上海七区县曾经出台了类似的购房补贴政策市,最高补贴达到了200万元,但大多还是为当时的“千人计划”而设立,覆盖面相对有限,在对于博士学历此类“广撒网”的标准上,住房补助大多寥寥,相比之下门槛最低、最给力的还是嘉定,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开出了六折购房的优惠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嘉定区在2012年提出的“六折购房”,仅限于购买面积70至90平方米的限价房,并且限价房本来就是“同期销售同类物业的销售均价的60%”,其实当时政府并没有直接的财政支出。所以与2012年相比,本次不仅在选择范围上大大放开,可以在楼盘、户型上有更多选择;并且在政府方面也显得更有诚意,真正拿出了“真金白银”补贴人才购房。


  而若横向对比本年其他省市表现,本次嘉定新政也称得上是“最为给力”:

  其一,力度足

  相对于嘉定200万左右的套均总价而言,60万的购房补贴相当于总房款的30%,虽然立即兑现的仅有60%(36万),那也是相当于打了82折,对于月收入较高,但家庭资本积累不足的优秀人才而言,大大减轻了首付压力。并且与近年其他城市的补助力度相比,也是远远超出(见下表)。以同属一线城市的北京通州为例,博士最高补贴仅为10万元,二者补贴力度高下立判。

  其二,门槛低

  本次新政对于优秀人才标准的认定,仅需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其他等同资格即可申请。相比其他城市常见的”XX市杰出英才”、“两院院士”等认定范围来说,本次嘉定新政一方面是认定标准更为公开透明,省去了相应人才“再过一关”的麻烦,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门槛更低,毕竟相比福建、杭州的“两院院士”、“诺贝尔奖获得者”、“500强CEO”等标准,嘉定区的“硕士起步”实在有够平易近人。

  其三,范围广

  在就业单位认定上,虽然有规定必须在符合嘉定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事业单位工作,但就目前嘉定的就业情况和产业结构来看,高学历的从业人员,主要还是务职于上汽、中科院、上海微波等企事业单位。在符合政府认定企业这一方面,可以说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人才


  因此从“优秀人才”自身角度来看,综合以上几方面来看本次嘉定新政称得上是今年最给力、并且来去自由的人才购房补贴。即便5年内换工作去了他处,也只需退还购房补贴即可,不仅不用支付“违约罚款”,反而白白享受了若干年的36万元免息贷款。

  但对于嘉定区政府而言,为何对优秀人才如此优厚,总是出台任性、甚至近乎宠溺的购房新政?我们认为其动机还是要落在嘉定区政府的当前发展战略逻辑上:

  经济转型与科创中心战略压力面前,嘉定亟需引入人才推动创新

  在全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,相对落后的嘉定急需新的增长点。相比上海全市而言,嘉定区产业结构、人均经济指标大多不占优势。嘉定虽然坐拥一批上汽、中科院等高精尖企业,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氛围严重不足,受产业结构影响,目前嘉定人均GDP、居民收入等指标均落后于全市平均,并且即便是在非市中心区域更应占优的人均居住面积指标上,嘉定区也只有32.4平方米,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因此在全国经济增速下滑,第二产业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的大背景下,为了规避经济结构性风险,嘉定区势必需要在产业结构转型、经济创新上多下功夫。


  上海科创22条等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推动人才创新的重要背书。对于建立科创中心的嘉定战略,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曾表示: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,人才是嘉定未来制胜的关键法宝。” 据《嘉定数字报》报道,目前嘉定正在研究制定“十三五”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“三年行动计划”。嘉定争取三年内“千人计划”人才达到100名,引进10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。

  但创新企业、创新人才不足,已经成为近年嘉定发展痼疾。与全市相比,嘉定企业创新发展较慢,发明申请专利数量相对较少。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,上海市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(简称R&D)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比2008年增长159.9%,而嘉定区开展R&D活动的工业企业为198个,增长135.8%,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在专利授权总量增长上,据统计公报数据,2014年上海全市增长了3.7%,但嘉定却是同比下降6%。

  并且嘉定政府也承认,对照市委确立的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”定位要求,目前嘉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:人才数量、质量和结构上还不够优化,人才创新创业绩效核心竞争优势不够凸显,高端人才创新团队比较缺乏。并且在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方面,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现象依然突出,专业化的第三方创业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度不高,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没有真正形成“一站式”的服务体系。

  打破科研壁垒促进万众创新,人才战略已是当前发展重中之重

  需要指出的是,嘉定区其实并不缺少高精尖科创企业,目前区域内集中了中科院光机所、中科院微系统所、华东计算所、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,同时也有同济大学、上海大学等8所高校,汽车风洞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为事业科研单位,太过“高冷”,目前来看并未形成很好的辐射作用,区域内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,以至于其高技术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在两次经济普查之间竟只是0增长。

  针对现有科研单位辐射力度不足的现状,嘉定区曾多次表态要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,将科技、产业、人才高度融合。一方面要院所和企业之间打破壁垒,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转化,目前,已有中科院、同济大学等高校等近50%的国家级实验室向区内科技企业开放。另一方面是搭建“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”孵化平台,将龙头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开放,让小微企业可以得到更多技术指导,更快成长。

  而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才导入上,在今年年中发布的“嘉定创业321”住房保障计划中,表示希望每年设立1亿元的人才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和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;目标到2017年底为创业骨干提供2000套人才公寓,为各类创业人员筹措10000间“创客客栈”;全区各类顶尖人才创新团队达到100个,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达到50000名

  分析到这里,我们对于本次略显“任性”的购房新政就不难理解了。目前人才战略已是嘉定区发展的重中之重,而本次购房新政作为打响人才战略的“第一枪”,或许更应该看作一次类似“千金买骨”的行为,代表着嘉定区政府引进创新人才、留住创新人才的坚定决心

  人口导入机会面前,楼市或迎来多项利好契机

  因此,不论本次新政最终落地情况如何,可以确定的是,未来嘉定区还会有一系列针对各类型创新人才的扶持新政推出,引进人才的政策也会在未来2-3年内持续,而大量的人口导入机会,也或许会在近两三年内到来。

  在确定人口导入利好的前提下,回到楼市上无需赘言太多。目前嘉定区商品住宅年均成交量大约是1.6万套,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1.9万元/平方米,在上海仅高于崇明、金山、奉贤。若2017年嘉定区的“5万名科技创新人才”、“10000间“创客客栈”等目标能够成功兑现,三年间区域需求量将迎来质的飞跃:其一,这些科技创新人才不仅人数众多,最为重要是工作在嘉定,代表着最强刚性住房需求,即便5万名科创人才中只有1/10买房,已经是全区年成交量1/3的购房需求机会;其二,随着大量创新企业、创新人才的导入,会带来大量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机会,有助于推动嘉定区商业服务业升级,让库存高居不下的商办产品(近一年供求比2.2)看到更多去化机会。其三,这些购房者具有更强大的购买力,长期来看将推升嘉定板块的中高端需求能力,目前尚处低位的房价或有更多上涨的可能,对于区内的宜居板块,土地市场的长线投资机会也不容忽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