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而瑞咨询

CRIC研究

克而瑞

微信扫一扫

指标看房企系列之五: 2013年,谁经不住一线的诱惑?

收藏 打印 转发至微博 字体: 发布时间:2014-05-05

  2013年,市场成交稳步上扬与土地交易持续火热交相辉映,房企拿地热情普遍高涨,大手笔出击土地市场。总体来看,房企2013年拿地主基调可以总结为,回归一线。相比于2012年TOP50企业在一线城市1417万平米的新增土地储备,2013年这个数值几乎翻番,达到2401万平米。按照新增土地储备排名,2013年TOP10企业新增体量达1508万平米,同比增长62%。

  房企纷纷加码一线城市布局,有三方面促因。其一,部分二线及三线城市市场风险加剧,如房企一直关注的杭州、宁波及常州等城市,近几年由于投资过热而导致库存徒增,市场供过于求状况升温,项目去化压力明显;其二,一线城市虽土地成本高企,但客户需求稳定性远好于二三线城市,项目升值空间较大,可保证较高的利润率回报;其三,多年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表明,一线城市在发展潜力、市场容量及抗政策风险方面处于绝对优势,其他城市难以企及。


  从TOP50企业在一线城市拿地规模的排名来看,主要有四类企业在一线城市热情较高。

  第一类,以绿地、万科为代表的龙头房企,保持在一线城市平稳布局。万科、绿地这些超大型房企早已完成全国化布局,均衡发展是企业战略方向。在拿地策略上,企业会有意识的实现各区域、各能级城市“雨露均沾”,不过作为能效比最高的城市,一线城市向来是大型房企比拼业绩的砝码,反映到实际拿地方面,企业往往保证一线城市较为稳定的土储比重,增加后期项目抗风险能力。

  第二类,起家于一线城市的房企,在本土市场稳扎稳打。如首开、越秀这类发家于一线城市的房企,其特点在于还未完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,本土市场依然是企业的大本营。首开以持续参加旧改项目挖掘北京市场潜力,而越秀发家于广州,致力于土地+运营+金融的高端扩张之路,基于自身定位,决定了企业必须深耕大本营,近两年在广州新增土地储备均在百万方左右。这类企业往往在本土市场上占据资源优势,同时兼顾长期深耕打下了坚实的品牌效应,对企业而言,站稳大本营市场即可保证持续发展。

  第三类,随市而行,加大一线城市布局,调整策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,例如保利置业、佳兆业等,出于对后期市场考虑,这些企业选择随市而行,加大对一线城市投入。不过,值得关注的是,在转变战略方向的房企中,恒大颇具典型性。起家于广州的恒大,一路北上,将众多二三线城市收入囊中,而京沪两地却迟迟规避,直到2013年,企业不仅高溢价拿下北京商住地块,更一次性购入上海5幅住宅用地,一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达到153万方,而2012年仅有4万方。恒大的战略转变是房企的一个缩影,政策变动及库存压力积聚,企业更为警觉地看待市场,拿地向一线城市倾斜。

  第四类,力图实现行业排名提升,富力借助一线城市布局推动企业规模制胜。近两年,富力资金状况好转,不仅业绩目标更加积极,在土地市场表现也颇为抢眼,尤其体现在对一线城市的持续关注。2012年至2013年期间,企业在一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从52万方增加至135万方。富力如此快速扩张是高周转策略的体现,在完成2013年420亿元销售目标后,2014年,企业将销售目标定在700亿元,良好的存货结构是达成目标关键因素,而一线城市项目正是助推剂。